2018年7月19日 星期四

【文化專題】-從「天生一對」看泰國「貝葉文化」的在地實踐

文化專題】-從「天生一對」看泰國「貝葉文化」的在地實踐
作者:楊俊業 博士 (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資深外交官)
泰國「天生一對/บุพเพสันนิวาส」古裝穿越電視劇造成的轟動程度,不僅深受泰國一般民眾追捧,甚至連總理巴育(ประยุกต์)也特別在總理府接見劇組演員予以嘉勉。這股風潮已跨越國界,引起兩岸三地及星馬泰等華人社會共同關注。其實細究該劇之所以能夠引起回響與共鳴,不外乎是還原了阿育陀耶王朝(สมัยอยุธยา)時期的衣食住行、對外關係與語言文學等日常情景,讓觀眾可以想像與探索古代泰國的傳統生活及歷史文化,並藉此發掘和瞭解現代泰國社會延續的某些實踐之傳承背景及歷史緣由。
本次專題藉「天生一對」劇情演繹呈現的「貝葉文化」之隱寓意涵,藉以說明泰國社會迄今仍傳承奉行「貝葉文化」的生活案例與多元實踐:
一、 何謂「貝葉經」與「貝葉文化圈」?
「貝葉經/คัมภีร์ใบลาน」源於距今2,500年前佛陀住世的印度時代,約在公元七世紀左右,隨著佛教進入斯里蘭卡後,並在十二世紀起輾轉傳入緬甸、泰國、寮國及中國西南邊境傣族聚集區。泰國泰族、緬甸撣族、寮國佬族及中國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其等族源均屬相同的百越族群,因這些國家的山水相連且共同信仰上座部佛教,迄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貝葉經」的刻寫、製作、吟誦及供奉等相關佛事活動與在地實踐,因而形成一個「貝葉文化圈」的活態存在。
「貝葉文化」之名源於「貝葉經」,即用鐵筆刻寫在貝多羅(梵語Pattra為『葉』的音譯)樹葉上的佛經,是世界公認的佛教經典載體之一。「貝葉」載體的形式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所包括的典籍資料及歷史文獻,除以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教義、教規和哲學思想等宗教性核心內容外,另記錄保存了各信仰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禮儀習俗、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天文曆法、醫藥病理、法律規約、倫理道德、神話傳說、敘事詩和格言諺語等題材的在地原生文化。
註: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目的達泰語教室發表使用,如欲轉貼分享請註明出處,並請勿擅自轉作其他用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