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 星期二

泰國政府收購大米政策,失敗收場

  大米在泰國具有強大的象徵意義。泰語“吃飯”字面上就是“吃米飯”。種植和收穫季節則決定了泰國農民的生活節奏。過去三個月曾走上曼谷街頭參加示抗議活動的示威者中的許多人認為,試圖通過補貼政策來操縱大米市場的失敗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英拉政府的問題。

  根據該補貼計劃,泰國政府以較市場行價高出50%左右的價格從泰國農民手中收購大米,政府之後再將大米囤積起來,希望藉此推高國際市場的大米價格。當時,泰國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而全球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大米佔全球大米總產量的份額相對較小,僅為7%。英拉的顧問們認為,一個地方的大米出口中斷,將會引發其他市場的價格飆升。

  然而,這一計劃很快陷入困境,由於市場長期缺乏大米,印度開始恢復大米出口。此外,菲律賓等主要進口國也開始提高本國的大米產量。全球大米價格開始回落,導致泰國帳面損失與日俱增。一位前泰國央行官員表示,泰國總損失可能高達120億美元。

  英拉此前一再為大米補貼計劃辯護,稱這一政策是成功的,它給農民帶來了更多的財富並促進了農村的消費。

  然而就在最近幾個月,政府因資金匱乏拖欠了本應支付給稻農的款項。由於英拉政府受到的政治壓力越來越大,國有銀行不願再為該項目提供資金,據農民家屬和警方稱,至少已有兩位農民因承受不了債務壓力而自殺。

全文請見--國際在線
http://big5.chinabroadcast.cn/gate/big5/gb.cri.cn/42071/2014/02/11/6651s441919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