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8日 星期三

泰國男子 一定要出家嗎? (下) By Helen 鄭
















然而,就像華人社會傳統所教導的
『尊師重道、敬老尊賢』一樣,
社會改變了,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樣實踐得那麼徹底,
可是在內心深處,還是會覺得
『或許應該還是照著這樣做比較好吧………』
於是,出家這回事,
就這樣在傳統的流失中以簡化的方式
被保留了下來…………


就深層意義來說,成年男子短期出家,
親身體驗儉樸、知足、規律而有節制的生活,
例如:每天天未亮就起床、誦經、
赤足走數百公尺或數公里來回去托缽
取得一日的食物、一天一餐或兩餐、過午不食等等
(不能想開冰箱就開冰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喔),
學習經典或禪坐觀察自心...................
這些,對於血氣方剛的青年男子來說,
也算是一種邁向人格成熟的通道,
於是,不管是出於父母期望,或自己想嚐試看看,
曾經出過家的男子,
社會會認為他的性格比較成熟穩定
(有點像我們這兒當過兵的男生,
會被認為比較成熟一樣)。


傳統的短期出家以雨季安居的三個月為下限,
(這是因為出家的"年齡" 是以"參加幾個雨安居"來計算的)


但今日的泰國已經有工商社會的生活型態了,
除了任職公家機構可以有三個月的公假外,
一般的私人公司則不太可能請這麼長的假,
私人公司的老闆一般來說對於短期出家還是支持的,
國家也規定應給予一個月的帶薪假,
於是短期出家因應工商社會現實
自動縮減為一個月、兩個星期、
甚至只出家一個星期的都有。


我個人有位泰國友人,家境極好,
一出生就有三個保姆專門照顧他,
長大後,個性有那麼點兒吊兒郎噹,
整天總是刁根煙開著老爸買給他的車,
無所是事到處晃,而且還最喜歡聲稱他什麼都不信;
要結婚前,依照習俗短期出家去了,
前兩三天,天天打電話回家,說受不了啦,要還俗回家了,
禁不住媽媽的哀求,只好勉強再忍耐下去。


還記得有一次跟他的家人去寺院探望他時,我們人都已經走出來了,
他還打他妹妹的手機來叫妹妹買一袋可樂冰送回去給他哩!
誰知,兩個禮拜後,回來竟變了個人,每天在家自己拜佛做早晚課,
講起話來神態莊重許多,由於他出家前就很喜歡跟我聊天,
所以我很清楚地看到他的轉變,原來他在寺裏碰到一位和尚似乎有一些通力,
耐心地引導他靜坐觀察,又解答了他多如牛毛的問題,於是他就徹底地信啦………


當然,這不是通例,這只是我身旁的一個真人真事,
出家去吃飯睡覺的也是大有人在,這是個人的善根善緣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的。


另外,也有一些人是為了讓父母高興,報答父母親的養育之恩才短期出家的,
特別是曼谷以外的鄉村區域,(泰語叫Khon BanˋNok 中譯: 鄉下人) ,
大多數出家都是依照習俗,數年前泰國流行歌曲天王Bird Thongchai 年近四十
才在泰國清邁某寺院短期出家,結果歌迷們一樣追到寺院來,
我就曾在朋友家裏看過他們與和尚 Thongchai 的合照,
相片裏的歌迷故作莊重的模樣顯然還是遮蓋不了興奮的表情。


未成年呢? 有人出家嗎? 依照佛教的戒律,年滿20歲的成年男子出家受227戒後,
叫比丘(巴利語:Bhikkhu泰語:biku )
未滿20、而在7歲以上的出家受持十戒的叫沙彌(巴利語:
Samanera 泰語: samanaen沙嗎年),有許多家境貧窮的鄉下家庭,
為了讓兒子受好的教育,便把兒子送到寺裏當沙彌,
只要他自己待得住並且認真學習,一般來說,全程免生活與學費,
要讀到佛教大學畢業並不是難事,
所以,這種傳統可以說也讓貧窮人家也有另一條出路可以翻身,
透過在精神領域的努力學習,成為受人尊敬的僧人,而在受完教育後,
再捨戒還俗,進入社會工作結婚生子的比率也相當高。


本文歡迎引用, 但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2 則留言:

  1. 我可以請問一個問題嗎?在泰國的法律裡,對於婚姻,如男女雙方決定要分開,也就是離婚,小孩的歸屬是要跟媽媽嗎?男方所有的一切還要分一半給女方嗎?這是一定的嗎?

    回覆刪除
  2. 法律條文可以再另行查閱
    不過根據現實情況, 小孩一般好像是誰要就給誰ㄝ
    因為泰國人沒有華人這種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的觀念
    若是泰國華人的話, 當然也有這種傳宗接代的觀念
    比較多的情況是男方或女方另有情人
    離家他去, 留下來的那一方就獨自扶養小孩

    至於夫妻財產問題
    夫妻結婚可以選擇登記或不登記
    不登記, 就沒有分財產的問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