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泰國讚念長老--簡介

讚念長老(阿姜朱連,Ajahn Jumnien),今年七十三歲,是南傳佛教中罕見的菩薩行者。四五歲時,父母就開始指導他禪修,二十歲出家後連續七年在墳場苦修,後來到拖國寺(Wat Tow Kote)深入四念住和八聖道,掌握中道而得到突破,從此一直處在覺、空的狀態中。三十多年前即已名列《當代南傳佛教大師》一書中。
讚念長老弘法四十多年,足跡遍及歐美以及東南亞各國,一生甚多傳奇事蹟。一方面以慈悲心到各地救苦救難,一方面以智慧傳授滅苦的內觀法門。


讚念長老(阿姜朱連,1936~)生於鄉下,早年從學於村中民俗醫生,並開始學習專注禪修和慈悲禪修。青少年時期,許多當地人向他求助。到二十歲,他在上座部佛教出家為僧,跟隨泰國許多有名的師父禪修,並四處雲遊,然後在阿姜達摩答羅的托國寺參加密集的內觀禪修。當讚念長老被要求教學時,才三十出頭,已漸被當地人知道他闡述佛法的智慧和慈悲願力。



世康塔瓦斯寺(Wat Sukontawas)的人,特別延請他前去教導。這個在泰國南部,樹林、橡膠樹茂盛的山區,是政長期下政府軍和山區叛軍偶有激烈衝突的焦點。他教導鎮上政府軍,隨後也受邀教導山區的叛軍,各方因此要提議「保護」他的寺廟。他回答說,他所要保護的是與正法保持和諧。他以九年的時間處理山區的叛軍,要求「不要死了任一人!」,讚念長老以這種大悲心終於化解了大的危機,而後他到泰國南部老虎出沒的回教地區,感化老虎和回教徒,並在該地蓋建「老虎洞寺」,這一寺廟後來成為今日泰國南部著名的觀光勝地,泰國各地來禪修和請求加持的善男信女甚多。讚念長老他身上時時掛著六十公斤的加持物,分給各地前來請求保佑的信眾,幫助解決生活中所遭遇的苦難,這也是菩薩行徑的一種利他方式,他其實最喜歡教導內觀,因為這是滅苦的究竟法門。


讚念長老是個非常開明的師父,他的禪修教導,依據學生的需要、品格和主要黏著,開示不同禪修法。但最終指導學生回到內觀修習,看清身心過程的真正本質,是無常、苦和無我的。他教導人們在正法中成長。早期他密切的指導學生,尤其是當他們發展高層次的禪定,或正突破密集修習中的痛苦時,他常提醒的是:持續觀察和省察。永遠止息所有的渴望──這最終的祥和才是我們精神修習的真正結果。


最近十年,讚念長老在美國直接教導內觀法門的精髓:開展涅槃的眼睛。教導時透過多張彩色的具體圖片,分享他的經驗,甚受禪修者歡迎。讚念長老在今年五月初次訪台,發現台灣的禪修已經有很好的基礎,所以一回泰國夏安居後,立刻再次來台,希望給有緣的禪修者們「臨門一腳」,打開「涅槃的眼睛」。

6 則留言:

  1. 是打開心眼嘛?

    老虎廟很有名ㄟ

    高僧都會呆在那邊?

    回覆刪除
  2. 不懂為什麼在墳場就要稱苦修
    還是這只是崇拜者為了表現文章的張力所用的詞彙

    回覆刪除
  3. 阿當的這個問題值得好好討論
    等較有時間時再仔細回答

    回覆刪除
  4. 到泰國旅遊的人
    覺得泰國人親切和藹兩眼總是帶著微笑
    去設廠開公司的台商
    覺得泰國人很安份守己,
    不會因為你有錢就眼紅起搶奪的心
    (不同於其他東南亞排華或妒忌有錢人的社會)

    全世界都知道泰國是個佛教國家
    但對於佛教對泰國人數百年來生活的深刻影響
    卻所知不多

    泰國比丘一般分為鑽研巴利文經典系統的佛教典籍的學問僧
    另一種立志實踐的禪修僧又分為俗稱的
    พระกรรมฐาน (Phra Kammathan) 跟 พระธุดงค์ (Phra Dhudong)
    前者是以打坐或其他方法持戒修心
    後者又稱為頭陀僧 也就是加強版的修行者
    (或有人譯"雲遊僧" 但"雲遊"太過詩意 有點背離原義 翻為"苦行僧"比較合義)

    怎麼樣叫修行的加強版呢?
    根據南傳論典"清靜道論" 所總結的頭陀行戒律
    只帶最最基本的必需品 居無定所 (不能有固定住所, 是怕一住久就產生"這是我的地方" 的黏著心)
    三塊布(衣) 一個缽(供乞食及進食用) 傘帳(供避雨)水壺
    有13 條基本規則 (譯為十三支頭陀行)
    光住處規定就有:
    樹下住, 露地住, 塚間住, 隨處住, 常坐不臥

    目的達大多數同學都看過"美麗拳王" 這部電影
    泰國小男孩七八歲到寺院出家接受佛理及生活教導
    是泰人流傳數百年的久遠習俗
    小和尚跟著老和尚過著頭陀行(ธุดงค์ )
    小和尚跟著老和尚後頭走,
    他們的全身裝備跟生活方式就如上所述

    這一幕的最後
    小男主角為心中疑惑在大河通道天際的長橋上請老和尚指點迷津的對話非常發人深醒
    老和尚告訴小男主角,要做甚麼樣的人選擇還是在自己手裡

    請阿當把這一段在找出來溫習一下吧~~

    回覆刪除
  5. 刪除了很多次...
    因為心中有兩個人不停的在論辯
    找不出適合的文字敘述法

    所以苦修是指苦行僧式的修習方式?!
    苦行僧一詞也是經過翻譯而成
    如此會不會在創造此名詞的人群
    所接受的佛法或者是心中的理念不夠強軔
    所以看到的是表面(外在)的苦
    就在名詞前多加一個苦字
    因為我看Helen給的泰文沒有苦字啊!!!
    以現代大家比教熟識的方式舉例 (不知道對不對)
    有人會把背包客式的旅遊方式說成克難式旅遊方式
    對於背包客而言這種旅遊方式是甘之如飴
    但是對於表外而言是很辛苦
    然而佛教的道義是不會去看這種事情(我離佛法愈來愈遠了)
    所以就沿用至今

    從以前就覺得為什麼介紹一些僧侶的文章
    都會用經歷多少苦(西遊記寫了最多的苦)
    假如不用苦字對於文章是不是就缺少一絲的可看性
    因為在我對於世界各主要宗教認知
    大部份都是走中道的 (最近在看藏傳佛教,為什麼可以容忍農奴這種事)
    既然是走中道為什麼還要去強調苦

    對於那12種修行規定
    從第一條就很有意見(當然是看人寫的中文版)
    看來我是和佛法無緣??有緣??(心中兩個人又在打架不能再想下去了啦)

    回覆刪除
  6. ทุกข์ (tuk)中譯: 苦 (苦集滅道的苦)
    確實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在泰文中也是常用字匯


    此字的原義並不單一個"苦" 字
    而是指: 不滿足及因不滿足所帶來的種種苦惱
    我們的生命經常性的處在"不滿足"的狀態下,
    這就是釋迦牟尼要我們正視的生命真實狀況
    所有的修行都是為了要消除或減輕這種不滿足的狀態


    至於要苦修樂修, 其實是隨人高興
    苦修的人希望逆(感官喜好舒適之)流而加速前進
    樂修的人不喜歡強力而為,有前進就好, 一切慢慢來
    你看台北街頭的慈濟志工,
    他們每天快快樂樂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算是樂修的一種

    只是能現世有所成就者,苦修者居多
    所以你讀到的激勵人心的故事
    大半都會是苦修者的故事囉

    回覆刪除